其他
無名营造社陈思囡:用建筑设计探索传统乡村的在地新生和未来变化
4月29日,由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专委会”)主办、广东文旅商学院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联合承办、广东乡伴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“造梦乡野 在地新生”乡村文旅主题沙龙在乡伴华南创意创新中心举行。本次主题沙龙同时也是广东文旅兴趣营第一期学员徐林煜、蔡博、何思桦、肖可欣和陈培锋的小组产业实践活动。
在本次活动中,無名营造社设计总监陈思囡为大家带来了“無名营造 乡村实践”的主题分享,以下为演讲实录(有删选):
我们是谁?
無名营造社最初设立于日本京都,自2017年6月归国返乡落户贵州黔东南乡村,由一群关心中国乡土地域建筑实践的青年建筑师团队所构成。我们秉承“挖掘在地民俗建筑营造智慧,传承并实践新乡土建筑营造可能性”的工作理念,与在地默默无闻的乡村营造人士(村民、工匠师傅)共同劳作,发现乡土建筑营造智慧,重估乡土建筑营造的和价值,为探索适应在地的新建筑空间形态的可能性而实践,致力于创造新的空间机能,重构乡土建筑的空间精神。
無名营造社的乡村实践历程
从伐木造房说起。我们项目的所在地——贵州,是一个植被茂密、森林覆盖率高达60%的生态省份,当地的居民就地取材,利用随处可得的树木建造了很多木构结构的房子,这也逐渐形成了贵州黔东南地区民宅的建筑特色。正如我们看到的这幅图片一样,当地村民利用木材正在建造一个穿斗结构的房子,在当地建房子这件事已然成为村民皆可参与的一项公共活动,这个场景给了無名营造社很多的启发——为什么叫“無名”营造?在建筑师职业被定义之前,村落是由当地默默无闻的乡村营造人士(村民、工匠师傅)共同劳作、共同建造完成的,面对这些無名建筑,我们如何定义一百年前的建筑和“建筑师”?我们如何让乡村设计、建设更具有社会性,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搭建一个村里内部与外来人员互动、碰撞的平台,让外来的力量激活乡村,让“物件”与“事件”并行介入乡村实践?这其实就可以归集到無名营造社的主张上来——设计的社会性与建筑的在地性。
茅贡乡创小镇是無名营造社跟当地政府机构合作的一个项目,这个镇所辖有14个村寨中10个被列为传统保护村落,因而在不破坏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和文脉景象的前提下,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村寨集体经济,发起茅贡计划,打造一个集日常交易、沟通交流、文教娱乐于一体的乡创小镇。以图片中的乡创接待中心为例,这既是外来游客的接待中心同时也是村里孩子们的书屋。我们秉承了在乡村营造中一贯的理念,不仅仅是建造乡村建筑,更是让外来的建筑设计师和当地的建筑工匠——“掌墨师”一同协作,以更新发展看待传承保护:使用空间在当下生产生活中有了新要求,设计师对空间新的想象,结合“掌墨师”们娴熟的建造技能,创造出更适用于当下且极具趣味的空间。
在探索传统乡村的在地新生和未来乡村的可能变化这条道路上,無名营造社始于建筑设计,但却远远不止步于设计。团队到目前为止已经在黔东南地区扎根发展了4年时间,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無名研究、無名有物、無名青年等品牌活动,并且成立了乡创实验所。我们通过研究当地建筑工匠——“掌墨师”来探寻传统建筑工匠对一个地区乡村营造建设的深远影响,他们既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,还是建造师,甚至还可能是房屋的风水师……
2021年無名营造社选择从广东省开平地区的塘口镇再出发,从黔东南到塘口,我们希望能跟更多的工匠师傅合作,去探索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如何去做好乡村营造,我们秉承扎根地方深耕在地的策略,把黔东南、塘口分别作为传统乡村地区和现代乡村地区的代表,以此进行长期持续的、不同视角的实践。
从传统乡村到乡村未来,一方面我们在观察并记录传统乡村的当下,探索传统乡村适应当下的可能性;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介入发达地区的乡村,构想中国乡村未来实践的可能性,谢谢大家。
『無名营造展』
广东文旅兴趣营
以“贴近产业”、“深度交流”、“协同进步”为特色,旨在发掘、聚拢本土在校青年文旅人才。兴趣营期间,每个小组将围绕博物馆、文创产业园、广东动漫产业、乡村文旅、影视文旅等主题进行文旅研究及采写,完成深度报道;策划、组织、落地产业实践活动。
// 推荐阅读文章//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